声明:本文非新闻资讯内容!含有改编创作部分,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,请理性阅读。
俗话说“天才在左,疯子在右”,
天才和疯子之间往往只有一念之差,
天赋异禀的刘招华是如何选择他的人生道路的呢?
01
1965 年,福建一个偏僻山村里,刘招华呱呱坠地。
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他的出生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少喜悦,反而让父母愁眉不展 —— 这已经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了。
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,五个孩子挤在一张窄小的木床上,薄薄的棉被根本无法抵御冬日的严寒。
刘招华常常被冻醒,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。
清晨,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,摸黑去山上砍柴,然后挑到集市上卖,换来微薄的收入。
父亲则在田间辛苦劳作,即便烈日炎炎,也舍不得停下来休息片刻,只为多挣些工分,换些粮食养活一家人。
家里的饭桌上,永远只有简单的粗茶淡饭。
有时候,几个孩子只能分食一碗稀粥,米粒在清汤里若隐若现。
逢年过节,能吃上一口白面馒头,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。
贫困的生活像一座沉重的大山,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来,刘招华从小就看着父母为了生计日夜操劳,心中对金钱的渴望也愈发强烈。
好在刘招华在学习上天赋异禀。
放学后,别的孩子都去玩耍,他却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,认真地完成作业,复习功课。
凭借着这份努力和天赋,他的成绩在班级里始终名列前茅。
在读中学时,他还在化学竞赛中脱颖而出,拿到了二等奖。
领奖那天,他捧着奖状,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,心中暗暗发誓,一定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,成为一名科学家,让家人过上好日子。
命运的残酷总是让人猝不及防。
02
12 岁那年,父亲突然病倒,家里本就拮据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。
为了给父亲治病,家里四处借钱,可最终还是没能留住父亲的生命。
父亲的离世,让这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,也彻底改变了刘招华的人生轨迹。
家里再也拿不出钱供几个孩子继续上学,刘招华不得不辍学,跟着大哥来到当地一家汽修厂当学徒。
汽修厂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,油污满地,刺鼻的气味让人作呕。
刘招华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,跟着师傅学习修车技术,不仅要干各种脏活累活,工资还少得可怜。
有时候,因为一个小失误,还要遭到师傅的责骂。
这样的生活,让刘招华感到无比压抑和绝望,他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,心中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越来越强烈。
18 岁那年,刘招华毅然决定去当兵。
部队里的生活虽然艰苦,但规律而充实。
刘招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,表现十分出色,一路晋升,甚至做到了正排职干事。
本以为自己的人生即将迎来光明,可一次错误的选择,却让他的前途毁于一旦。
在部队工作期间,刘招华没能抵挡住金钱的诱惑,贪污了 145 元。
这在当时并不是一笔小数目,他的行为很快就被发现。
最终,他被迫离开了部队。
离开部队后的刘招华,心中满是失落和不甘。
但凭借着当兵的经历,他很快在当地找到了一份武警的工作,后来又被分配到法警岗位。
在法警岗位上,刘招华似乎又找回了自信。
他工作认真负责,完成任务十分出色,还多次立功受奖,成为了大家眼中优秀的军人。
也就是在这段时间,他认识了第一任妻子孙红,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。
在法院工作期间,刘招华主要负责对外招商,因此经常会接触到来自各地的商人,尤其是台湾、香港的商人。
03
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结识了一位台湾商人。
两人初次见面,就相谈甚欢,性格极其相似的他们很快成为了好朋友。
“阿华,你这个人在这里就是屈才了,你不如跟着我,一定能赚大钱的。” 台湾商人的话,像一颗种子,在刘招华心中生根发芽。
他看着自己微薄的工资,再想想家里的生活,心中的欲望被彻底点燃。
尽管朋友和家人都对他的决定感到不解和反对,毕竟他的工作稳定又体面,但刘招华已经被 “赚大钱” 的念头冲昏了头脑。
在台湾商人的怂恿下,他毅然辞去了工作。
随后,在台湾商人的投资下,刘招华在当地开了一家小工厂,对外宣称是塑料制品厂,可实际上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。
刘招华凭借着自己对化学的热爱和曾经的知识积累,重新拿起书本,在塑料加工厂的遮掩下,开始偷偷摸索制毒的方法。
那段时间,刘招华整天把自己关在工厂的小屋里,查阅各种资料,进行无数次的实验。
失败一次,就再来一次,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后,他竟然真的成功了。
经过几次调配,他生产出了当时最新型的冰毒。
刘招华兴奋不已,他把制出来的成品交给了在医院工作的弟弟保管。
弟弟明知这是违法犯罪的行为,却也被金钱蒙蔽了双眼,大胆地将毒品放在了医院。
一切准备就绪后,刘招华开始寻找买主。
当找到买主并带着样品让对方看过之后,两人商量好了交易时间和地点。
站在工厂里,刘招华望着自己制造出来的毒品,心中幻想着即将到手的巨额财富,以为自己苦日子终于要熬到头了......
04
自从刘招华开始制毒,警方就凭借敏锐的嗅觉察觉到了异常,很快将调查的目光锁定在他身上。
然而,曾在部队历练过的刘招华,有着超乎常人的反侦查能力。
当他发现街角偶尔出现的陌生面孔,以及总在附近徘徊的可疑车辆时,心中警铃大作,立刻意识到自己被警方监视了。
在警方尚未收网之际,刘招华凭借着在部队训练出的机敏,迅速收拾好行囊,踏上了逃亡之路。
在他逃亡的日子里,家中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年迈的母亲因长期忧心儿子的安危,本就脆弱的身体每况愈下,最终因病瘫痪在床。
病痛的折磨和对儿子的思念,让老人在病榻上苦苦支撑了两年后,带着牵挂离开了人世。
而远在他乡逃亡的刘招华,却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。
妻子在得知刘招华所犯下的罪行后,内心充满了失望与绝望。
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,选择与刘招华离婚,随后斩断尘缘,出家为尼。
面对家庭的这些变故,刘招华并没有因此而悔悟,反而被内心对金钱的贪婪蒙蔽了双眼。
他固执地认为,只要自己能够成功,拥有巨额财富,就能弥补一切。
在这种扭曲思想的驱使下,他变得更加疯狂。
逃亡期间,刘招华凭借着出色的反侦察能力,一次次巧妙地躲避了警方的追捕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在逃亡的过程中,他不仅没有放弃制毒,反而利用这段时间,不断钻研,将自己的制毒手法逐步完善,试图制造出纯度更高、更隐蔽的毒品。
后来,刘招华逃到了福建。
这一次,他没有像以前那样开工厂作为掩护,而是选择住进了一户普通居民家里。
刘招华凭借着积累的资金,在当地投资了多个产业,涉及餐饮、零售等多个领域。
他出手阔绰,经营有方,很快成为了当地政府眼中的热门投资人物,甚至还登上了当地的报纸,风光无限。
表面上,他俨然是一位成功的商人,早已金盆洗手,可实际上,这一切都只是他为日后继续从事违法勾当所做的铺垫。
多年来,童年时期对金钱的极度渴望,早已深深侵蚀了他的内心,让他完全无视法律的约束,一门心思只想赚大钱。
05
2003 年,刘招华在福建当地发现了一个绝佳的制毒地点 —— 一处隐蔽的山洞。
他立刻将这片山包了下来,对外声称要在这里发展药材种植产业,以此掩人耳目。
随后,他秘密地将制毒设备和原料运进山洞,开始了新一轮的制毒活动。
2006 年,当地公安经过长时间的侦查,终于掌握了确凿证据,成功捣毁了刘招华的这个制毒窝点。
为了将他一举抓获,警方早早地在山洞的各个出口处埋伏了警员,准备守株待兔。
刘招华似乎早已料到会有这么一天。在最开始建造制毒窝点时,他就命人在工厂下面挖好了一条地道。
地道一直延伸到附近的河边,在河边,他还提前停放了一艘快艇。
当警方展开抓捕行动时,刘招华迅速通过地道逃到河边,驾驶着快艇,在湍急的河流中快速逃离,再一次躲过了警方的追捕。
但法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
最终,警方经过不懈努力,在福建发现了企图逃亡菲律宾的刘招华,并将他成功逮捕。
刚被逮捕时,刘招华还心存侥幸,拒不承认自己制作毒品的罪行。
他狡辩说自己生产的是减肥药,是为了帮助女性减肥,试图蒙混过关。
在专业的检测结果和大量的证据面前,他的谎言不攻自破,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。
为了能够减刑,刘招华又编造出一套荒谬的说辞,声称自己制毒是为了报仇,想要用毒品打开外国的大门,以报当年鸦片战争之仇。
但法律不会被他的狡辩所迷惑,经调查,刘招华制作的毒品不仅在大陆广泛流通,还多次运往台湾,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和人民健康。
最终,经最高法院认定,刘招华制作运输毒品数量庞大,其造成的社会危害不可估量。
根据法律规定,刘招华被判处死刑,立即执行。
贵丰配资-哪里可以杠杆炒股-股票配资注册-股市如何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